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资讯 > 文章正文

光伏组件出货量“大洗牌”:晶科重回榜首 N组件进入红利释放期

作者: 投资币 时间: 2024-11-02 07:38 阅读: 1465

前期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之争硝烟渐散,新一轮竞赛启动之前,阶段性战果开始清点。今年前三季度光伏企业业绩出现分化苗头的同时,各厂商组件出货量排名也有了显著变化。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组件“销冠”被晶科能源(688223.SH)摘得,天合光能(688599.SH)稳居第二且出货量明显增长,隆基绿能(601012.SH)则是近几年首次退出前两席。业内人士表示,组件出货量排名变动并不令人意外,今年N型电池尤其是TOPcon电池组件成为市场主流,布局TOCon电池及组件较早的企业得以享受这一波技术换代“红利”。

不过,组件出货全员加速的同时,组件价格日前出现“大跳水”。有信息表明,N型组件最低投标价逼近每瓦1.08元,P型组件最低投标价格则跌破每瓦一元。厂商们还没来得及庆祝销量大涨,随即可能就要面临利润被极致压缩的“亏本”难题。

组件出货排名生变

根据各家光伏企业三季报以及业绩会公开对外披露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组件出货前三甲较往年有所不同:晶科能源以52.20GW占领榜首位置,天合光能累计出货45-46GW屈居第二,而曾经的“霸主”隆基绿能以43.53GW的数据略逊一筹居第三。

此外,晶澳科技(002459.SZ)、阿特斯(688472.SH)、通威太阳能分别以37.63GW、22.8-23GW、21-22GW列居4、5、6名。挤进前三季度出货榜单前十的还有正泰新能(20GW)、东方日升(19.50GW)、一道能源(13.50GW)和尚德电力(7.30GW)。

一直以来,组件出货量排行榜尤其是“组件四巨头”之间厮杀激烈,2016至2019年期间,晶科能源是组件出货龙头,在2020年,晶科能源销量冠军之位被隆基绿能替代,2021年隆基蝉联冠军,2022年隆基绿能全年以超过46GW组件出货量再次卫冕,实现“三连冠”。

回看去年同期,当时组件商排名第一还是隆基绿能,2022前三季度组件出货量超30GW,天合光能累计出货量28.79GW,居第二;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分别出货28.5 GW和27.1 GW,位列第三和第四,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以超过50GW的绝对数据领先重新占据了榜首。

晶科能源今年上半年以30.8GW的组件出货量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出货超30GW的厂商,这一成绩在当时就引发了市场关注,不少业内人士将其看作晶科能源重返组件出货龙头的标志,而随着前三季度走完,全年出货量No.1的企业应该再无悬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争夺战中,天合光能虽然一直处在“老二”的位置,但是全球市场位置逐步攀升、出货量增长势头强劲:2020年,天合光能合计组件出货量为15.92GW居全球第三位;2021年,天合光能合计组件出货量为24.8GW,其中210mm“至尊”系列大尺寸组件出货量居全球第一;2022年,光伏组件2022年全年出货量达43.09GW,210组件系列出货量依然是全球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超过了去年全年达到45GW以上,其中210组件自推出以来累计出货超90GW,基于该平台打造的210R系列组件累计出货量达15GW。

一位光伏行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天合光能虽然近三年来没有登顶出货榜首,但是从这几年组件出货量增速和210组件全球推广速度来看,公司是几大组件厂商中成绩保持最稳定,并且未来潜力预计更大,在不远的将来其排名登顶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N组件红利释放期

一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出货量领先的胜利其实就是押注电池路线的胜利,早在今年一季度末,N型电池技术就已经公认是今年光伏行业内的“新主流”,近两年光伏企业多数首选投资门槛不高的TOPCon技术。

据高工产研光伏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TOPCon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2022年底我国TOPCon电池产能约为100GW,预计到2023年底上升至400GW,未来规划产能则在800GW以上。

而今年前三季度能够实现业绩和出货量同步领先的光伏企业,基本都是TOPcon电池技术布局和产能规划比较积极的。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晶科能源前三季度营收增长超6成,实现净利润63.5亿元,同比增长279.14%。在公司52.2GW的组件出货中,N型组件出货量达到29.8GW,占比57%。公司表示得益于N型组件出货成绩亮眼,且相较P型具备更稳定的溢价,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量利齐升。

天合光能前三季度营收突破80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0.77亿元,同比翻倍。公司亦表示系因光伏组件、支架、分布式系统及储能业务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同时受益于自产N型硅片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组件产品的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组件业务盈利能力提升。

反观隆基绿能,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下降至个位数。在10月31日隆基绿能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今年组件出货可能只完成全年目标的85%。

管理层解释称主要因年初没有充分预测到行硅料价格变动幅度影响较大,但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隆基绿能由于采取不同的产品战略,错过了这一波TOPCon电池扩产的机遇和红利。

组件降价隐忧显现

相较于组件出货量的数据比拼,日前组件价格的快速下跌更引行业重视。

根据多方信息显示,10月18日,在华电集团总规模9GW的今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集采中,有41家企业参与投标,其中六个标段的平均价均低于1.2元/W,而光伏厂商的P型组件报出了0.9933元/W的最低价,是光伏组件报价首次跌破1元/W。

该事件目前正在业内持续发酵,围绕“成本控制”的讨论之中不乏唏嘘与担忧。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表示,即使是一体化产业链,在1元/瓦的水位上也只能勉强维持。一位业内人士则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年初组件价格还在1.8元/瓦左右,如果真的跌破1元/瓦,(对行业)既不健康也不理性。

有业内人士经测算表示,如果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都不赚钱,大概全产业链成本为0.97-0.98元/W。也就是说,现阶段1元/W组件价格基本就是多数厂商的成本线。

分析组件价格大跌成因,一种声音认为主要受产能过剩影响。今年5月,隆基绿能李振国就表示,2023年底全行业将形成超过700吉瓦的产能,即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能分别都超过700吉瓦,且仍有产能在规划,若不停止,明年年底行业产能规模将达1000吉瓦。

显然易见的是,上游硅料端已经在价格下行通道盘踞已久,在传导机制作用下,下游各个产业链各环节必然要加快清库存步伐。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再加上2023年光伏行业正经历“P转N”深度调整,N型成本的持续下降也在挤压P型产品利润空间。

“一体化组件龙头前期的产能规划纷纷落地,产品陆续投入市场,集中放量难免会造成供过于求局面,而大家为了完成各自的业绩指标,为了占据市场份额不掉队,亏本竞标也就不足为奇了。”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

不过,也有光伏从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该投标价格暂时对市场构不成影响,“目前该项目竞标尚未公布结果,如果确定中标之后最终的交付价格依然是低于行业普遍成本线,我们可以基于它(价格)的具体成交细节再来讨论,但暂时我们认为该价格不具备实际意义。”

而无论是组件出货量的变化还是组件价格的波动,都说明了技术换代和产能爆发积累的势能,正在进一步改造着光伏行业的生态,并在今年出现了集中反映。